n125604

古时,一和尚在一姓董的人家借宿。半夜,和尚起来撒尿,竟一脚踩空,掉到了枯井里。待

古时,一和尚在一姓董的人家借宿。半夜,和尚起来撒尿,竟一脚踩空,掉到了枯井里。待天亮董家人将和尚救上来时,却发现儿媳竟也死在了枯井中。董老爷顿时大怒。 县令攥着那纸供词,在堂上踱来踱去。慧明和尚被押下去时,眼神里的绝望不像装的,倒像是有天大的冤屈堵在喉咙里。再说了,哪有见色起意的歹徒,自己先掉井里的?他揉了揉眉心,叫住正要退堂的衙役:“把慧明和尚的僧袍拿来我看看。” 僧袍送上来,灰扑扑的,袖口磨得发亮,下摆还沾着些枯井里的泥。县令翻来覆去看了半天,没见着半点撕扯的痕迹,更别说血迹了。他又想起董家那口枯井,昨天急着救人审案,没细看,这会儿心里直打鼓,索性换了身便服,带着个老衙役往董家去。 董家院里乱哄哄的,董老爷坐在门槛上抽闷烟,见县令来了,赶紧起身作揖,嘴里还念叨着:“大人可得为小老儿做主,那秃驴害了我儿媳,不能轻饶啊!” 县令没接话,径直往枯井边走。井不深,井口用块破木板盖着,边缘磨得光溜溜的,看着有些年头了。他蹲下身,手指抠了抠井沿的泥,忽然停住了——泥里掺着半片碎布,不是僧袍的粗麻布,倒像是绸缎料子,颜色鲜绿,跟昨天见着的董家儿媳穿的袄子一个色。 “你家儿媳昨晚穿的啥衣裳?”县令抬头问董老爷。 “就、就是件绿绸袄,那是她陪嫁的衣裳,贵着呢!”董老爷答得快,眼里却闪过一丝慌乱。 县令没作声,又绕着井转了两圈,在离井口三步远的柴草堆里,发现了个银镯子,断成了两截,接口处还沾着点血丝。他把镯子揣进袖袋,转身问:“你家儿子呢?出了这么大的事,咋没见他人?” 这话一出,董老爷脸“唰”地白了,支支吾吾说儿子昨晚去邻村串亲戚,还没回来。县令心里更有数了,叫老衙役在院里守着,自己往邻村去。 没走二里地,就见个年轻汉子鬼鬼祟祟往村外溜,穿着件青布褂子,袖口沾着泥,正是董家儿子。县令上前拦住,那汉子腿一软差点跪下,嘴里直喊“大人饶命”。 押回董家,董家儿子一看见那半片绿绸布和断镯子,立马瘫了。原来他昨晚赌钱输了精光,回家想让媳妇回娘家借点银子翻本,媳妇不依,两人在院里吵起来。他急红了眼,推了媳妇一把,没想媳妇往后一退,正撞在井边的破木板上,木板一滑,人就掉下去了。 他当时吓傻了,正想把人捞上来,就听见井里“扑通”一声,接着是和尚的呼救声。他探头一看,见是借宿的和尚掉进去了,心里忽然冒出个歪主意——反正井里有两个人,不如就说是和尚见色起意,把媳妇推下去的。他悄悄把井口的木板归位,回屋装睡,等天亮就跟着爹一起喊冤,把祸水引给和尚。 真相大白,董老爷蹲在地上直拍大腿,悔得肠子都青了。慧明和尚被放出来时,对着县令合十行礼,说:“大人明察,救了贫僧一命。”县令叹口气:“断案哪能只听一面之词?得多看看,多问问,才对得起头顶的乌纱,对得起百姓的信任。” 后来这事传开,都说这县令心细如发,是个为民做主的好官。而那口枯井,也被董家填了,算是给后人提个醒:做人得凭良心,歪门邪道终究藏不住。 (民间故事改编)

评论列表

用户10xxx96
用户10xxx96
2025-07-27 01:58
好人还是有的。清官还是有的。净土还是有的。活着的信心还是有的。